當我還沒有來到這個地方時,起先也不知道人「窮」,竟然會「窮」到這種程度,不過,當親眼看到這裡的情形,就如同「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的光景一般;的確,如果以今天台東這個地方的寫照,以所探訪的台東縣海端鄉為例,是在一千多公尺以上的高海拔地區,最基本的地理環境上,山路就已經很險峻。

以「路」本身來看,「路」就是一個「川流不息」,我們所講的「車水馬龍」,「路」就是一個經濟行為活絡與否最主要的樞紐,而當這個樞紐產生很多險峻及崎嶇不平時,只要稍微有一點風雨來,就會產生坍方或道路中斷之狀況,也演變成那個地方的人民,在外面的經濟行為接近於零。

尤其是他們的老袓宗,從過去的原住民時代,包括日據時代時,也都是靠著一些羊腸小徑的山路,來作成很簡單的農作物,而那只是自給自足的生活形態而已,甚至於頂多就是打個獵,來攝取一點肉食,終究還是脫離了很多教育的體制,導致這裡的上一代人,幾乎都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當然對於知識的攝取量也相當淺薄。

教育的斷層帶 無法預期的未來

我們所探訪的霧鹿國小,現在雖然有磚有瓦,但在七年前,依校長所說,還只有「用竹籬笆圍著而已」,現在所看到的,是因為政府後來的補助,才建起一個比較好的校舍,而在過去,根本沒有「磚瓦」可言,這種受教育的環境條件,造成知識領域的攝取量完全等於「零」,而師資更不用談,幾乎全都是從外地調回來,充當臨時的代課老師,孩子們根本無法受到很好的教育,演變成下一代的紮根不紮實,而上一代的又走在一個以文盲居大多數,並以出賣體力為主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