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九輯

專題論述 第九輯之六【我被聰明誤一生】(2)

2021.07.16更新

【我被聰明誤一生】

 

 

■人生是一道申論題

 

 

有一個朋友在中部某大醫院裡擔任院長,本身是腦神經外科的權威,有一次到臺北我們一起吃飯見面,耳語中,常聽到人家稱讚他很會唸書、是個很聰明的人。稱讚的順序都從他會唸書、做事很有把握、很有權威做為聰明的表率。當時我也沒有特別注意,後來在我們的週年演講會上,因為他也是我們的忠實觀眾,針對「生在臺灣幸與不幸」的專題,他自然的就問到相關的詮釋角度,當時我心想:他曾留過學,又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身為一家醫院的權威醫師,對於生在臺灣的幸與不幸,應有其獨特的見解,因此我轉而反問他對新竹一對姊妹在加拿大遊學被姦殺的事件看法,他馬上回說:「這個孩子如果不去加拿大就不會死在那裡,…」這就是大家稱讚的聰明,這樣的解釋真是差了一萬八千里,這是一道申論題,是一種見解及看法,而不是是非題。單就「生在臺灣的幸與不幸」這個專題而言,我們要了解自己為什麼轉世到臺灣,而後要深自檢討個人的人格素養、道德栽培、靈性悟道的過程是否導引出自己靈魂的乾淨,才能打好日後轉世的基礎。這個狀況,有點像是高中或大學聯考中的作文題目,只要有關心靈的問題,很多考生都不知道如何發揮,其實,只要他們看過「心海羅盤」的節目,就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因為跟心海羅盤在一起,每天都浸淫著生命成長的要義,也了解到心靈空間的著力點,所以他使喚的已經不是自己的腦袋瓜。高中三年,國文科目的智慧和其他科目沒有兩樣,都在於觸類旁通,所謂心的作用最靈,心一動就靈,心靈改革也就是心的作用最靈。

 

生命的幸福,在於自己不會操勞、遐思或感慨萬千,所有事情都是自然的流露。很多事情能夠詮釋的範疇是很寬廣的,人如果不往小的所得去設想,不往小的階梯去攀爬,不把個人所要得到的方向當成夢想,當所有一切都不構成罣礙時,智慧已經在你身上,此時看事情的角度就會趨向於大原則、大方向。這些年來,我常常在演講會後聽到觀眾說:「他的口才真好」,這句話總讓我心生慨嘆,因為觀點錯置、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簡單說,我不是出來論品才、炫耀語言的人,也不是在賣膏藥、靠口才論輸贏,更不是為了打賭而與人辯論,善知識的演講會是一個正派嚴肅、磁場很強的場合,所談論的內容都是一種肺腑之言,都在傳播生命的觀念,引出人們的觀感,探討出人們的覺悟,讓人們在心田衝擊澎湃之餘,得以比照高低起伏的情節,甚而讓自己得到一種調息或感覺舒適,這些都是我嘔心瀝血想找出的導引方針。

 

 

 

■演講是責任與認知的對應

 

 

我用語言做成思想導引,語言只不過是我的工具,口才好壞這句話是很粗俗又沒有水平的觀點,當有人稱讚我的口才時,何嘗不是沒有窺得全貌。當觀眾對演講有所感應、有所觸動之時,會以一種心境舒坦的表情作為默契,而我在演講的時候,也會注意每一個觀眾的臉孔,每一張臉孔中所顯像的投入、感悟、詫異甚或渾沌不知,我都會竭盡心力的導引拉拔,中間根本不涉及口才,也無所謂技巧,只有一種責任。在演講中,我既導引觀念,也讓聽眾體驗到一種美感,所以我不做文章也不拿草稿,更不需要去圖書館翻資料,只是心存自然、精神專一、話語中肯、心平氣和。我覺得自己說的話都是天經地義的理念,所以完全不做作、不扭捏、不說謊,對事情的分析很有自信--自信不是自傲,也不是「橫柴拿入灶」,所以閉著眼晴也能演說,這就是自然,大家聽了也會接受得很自然,彼此形成一種互動關係,而後衍生出各位對很多事物重新跨越的認知。

 

跨越性的認知與思維,會讓人很自然的忘掉學歷、經歷等背景;你 是哪個學校的博士或碩士、哪家公司的董事長及總經理,這些都與聰明不相關。今天的官場或商場,做事靠能力、賺錢靠運氣,只要人事物結合良好,錢財自然會前進你家,然而,當時運已過,是別人的就要分給別人,心甘情願的分享,才是有擔當。各位假如能夠萌芽出這些見解,那麼演講就不是口才問題,而是責任與個人認知的對應,所以,這裡沒有什麼好特別炫耀的,說話很溜、演講不用看稿也沒什麼好強調的--若要看稿,給你們講義就好了,買下來更快。我所言談的對象是沒有分野的,也沒有男女老幼、富商高賈、販夫走卒的差別,如果大家都可以領受,就是萬福。

 

 

 

■循序漸進 騰昇智慧

 

 

什麼是古董?古董一擺設出來的氣質,會讓人發覺它的價值不是論年份,也不是它的名貴,而在於作品創造當時,創造者的心智是那麼純熟、自在與自然的貫穿在物件裡,與天地相應和,並隨著時間的挪移一再綻放它純然的美。好的古董,一定是有智慧的作品,因為作者的心思已經到達天人合一,我們可以很肯定的說,創作這個作品的人很早很早以前就懂得這種心思,才稱之為古董。古董醞釀價值的過程很細膩漫長,相對的,現今的讀書人又何嘗不應如此,有規有矩、循循善誘、循序漸進,往前跨步一定也要從基礎、中段、高段,昇華到最後的階段。有心吸收善知識的各位,絕對沒有學歷、年齡、職位、富有、卑賤的差異,我的忠實聽眾裡有我八十歲的母親,也有十幾歲的小孩子,只要是人每一個人都適合接觸,因為我們都是在這個地方共同成長的一家人,在智慧騰昇的範疇之中,彼此並沒有特別的差別。但是這個社會中卻有人處處耍盡手段,處處依靠勢力、阿諛奉承,招數不勝枚舉,他們會從有形的無中生有開始,然後三人畫虎、讒言蔽障、胡口亂說,所有好事都會被搞砸。假若我們預設立場與對方談論任何問題,往往因為心智不能合一,很多事情一出口,便會發覺對方是在耍手段,甚至想盡辦法在籠絡、阿諛奉承,甚或摧殘、鄙視。這種情形小至於家庭裡的夫妻關係、朋友關係、商業行為,大到一個國度裡的政治實體,所在都有,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有生之年我們都會與他們生活在一起。

 

那麼,哪一件事情能夠掏心挖肺地敞開來說?少之又少,因為我們已經被教壞很久了。臺灣這個社會裡,「仗義多半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過去的人們說,屠狗輩可能沒讀過什麼書,也沒有接受特別的教育,但與動物、生禽在一起相處久了,販夫走卒都知道生靈的可貴在於奉獻其身體,以養活主人全家的生計,所以,這種人的內心深處總含帶著情義,對於人事物的思考模式會很直接,懂得有恩報恩、路見不平、仁義至盡、仗義執言,多半是這些人。相對的,負心的反而多是讀書人,讀書人書讀得多了,往往自以為了不起,每天翻來閱去,覺得自己學富五車、滿腹經文,但在義理方面卻顯象不出比別人更有智慧。

 

 

 

■反求諸己 求得自然

 

 

其實,目不識丁的人也唾手可得智慧。試看臺灣最昌盛的廟宇裡頭,有些是用乩童來問事情,有些則是出籤詩以問運勢,我們會發現,不管是乩童或出籤詩的神明,從來不會被要求其學歷背景,也從來沒有人敢設定這個要求,因為威神之力,不是小聰明、小智慧的人能夠望其項背。只是在遵從與尊敬中,一般人喜歡耍耍小聰明、小手段,在每次的膜拜中夾帶某些期約與賄賂,表示事情若是解決了便會打個金牌,或是準備三牲等禮品來酬神,這其實是對神的忤逆而不是尊敬。一個真正成道的佛祖,或是大家供奉的神明,絕對不喜歡看到膜拜祂的人使用自己的見解方式來與祂們交往,因為祂們已經走入神道或佛道的不生不滅境界,不會從這個角度來要求人們,甚至懲罰我們在思緒中的謬誤。如果我們的膜拜不是為了求得什麼好報應,而是單純的焚香膜拜、真心懺悔,表明「佛子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隨身語意之所生,佛子至此皆懺侮」的念頭;如果我們能覺知自己就是因為學養不足、聰明過度,很多東西都不自然,無法超越許多沒有必要的禍害,所以來這裡祈求,只希望舉頭三尺有神明,三炷香往上供拜之時,能夠求得當頭棒喝,讓自己從此醒覺,不再陷於做人的泥淖、骯髒與齷齪,如果能做到這樣,神明一定對我們尊重有加、印象深刻。神明為你喝采,代表你真正懂得反求諸己,已經不再外求了。你已經不用祈求一尊神佛到你家坐鎮,而是懂得向內心裡求,求得平靜和自然,求得腦袋瓜裡思路的清澈,能夠這樣點點滴滴的累積以後,小至於家庭關係的成員,大至於對外的所有事情,你的眼界將不會侷限於任何喜怒哀樂與得失。

 

一般人往往敗在貪念上,貪在流連忘返,覺得所有東西都是自己的,所以才有必要多動一些念頭,別人一斤一斗米,而你所拿捏的無非是希望比別人多拿一些,如此必然會衍生出抄短路、走捷徑的作為,以為自己一定比那些笨的人來得快些。然而,龜兔賽跑的殷鑑不遠,龜之所以贏兔,就是因為牠很了解自己的能耐,牠養足了氣,以這個氣養生,讓自己的循環趨於正常,讓這個氣綿延自己的壽元。我們從沒看過一隻龜和鱉糾纏不清、打群架或廝殺濫砍的,因為龜屏息凝氣,就是為了活得自然、活得長久、活出贏面。如果大家能從這個地方慢慢的去體驗本專題的意思,就會發覺到自己日後所過的日子不會是憨,還會活得很輕鬆。不輕鬆的人則是左邊一步、右邊一步,後面又踢一步,還要看看前面有沒有步數,始終以為自己比別人聰明,其結果卻是被聰明誤一生。這個情況就像誇獎一個小孩,不能說他福相,因為不知道他到底有沒有那種福氣;如果誇他好看又不知將來是否會漂亮,於是就誇這孩子長得不錯,前禿金很有福相,後禿銀看起來很好。以前的人有此一說:額頭前禿的人很會念書,很容易在學問中求功名,這是禿金,但是太聰明了反而會變成前禿衰,所以聰明不要過度,否則本來是個好東西,卻因不會用它,而帶來無窮盡的禍害。

 

 

 

■鈍刀才能出利手

 

 

人生的過程裡,「靠勢」肯定會被這個「勢」給耽誤了。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人當農夫當久了,在當地很有名,田地也很大,時運一到變成地主員外,擁有很多佃農。有一天當這個地主出外巡視田地時,不巧天上烏雲密佈開始打雷,在空曠地方的他恐怕生命有危險,別人見狀要他快點跑,他卻認為自己財大氣粗,應該沒有問題,況且,有錢人逃跑會被人說成怕死,讀過一點經書的他,為了讓人覺得品味不同,就回了一句話:「新雷還不識,舊雷已熟悉。」意指雷公也有新舊之分,所以就慢慢的走,走啊走的,雷電一閃,就把他給打死了。這就像在社會上,有些人總仗恃自己伶牙俐齒,頭腦比別人好,反應比別人快,以為很多事情都能捷足先登,佔盡這輩子的優勢,其實錯了,要知道鈍刀才能出利手。出利手要靠方法,漂亮的刀法不僅不會傷到人,還可以剁得很完整,方向的拿捏也不會讓人心生嫉妒,反而覺得你有涵養,不會在劣勢的時候翻臉,更不會在優勢的時候囂張。一個人在劣勢的時候能夠包容自己的謙卑、使喚著自己的智慧,一定會慢工出細活、賦予任何事情最好的結局。

 

做善事就像舀井水,在外做布施不論是財施、無畏施,當我們把好的與自然的一面奉獻給所有人的時候,己愈予人己愈有,就像井水怎麼舀它都不缺水,還是維持一定的水位。但你不舀,它也不會溢出來,意思是如果我們因為省,不想給人家,自己也不會多得到什麼,相反的如果願意給與、付出,願意透過很自然的角度對人生做出服務時,它絕對不會讓我們有所損失匱乏,這就是一個人運用智慧行事的範例。

 

 

 

■菜蟲吃菜菜腳死

 

 

一輩子學做人,如果每天都要去追尋所謂聰明富貴的人生觀,那麼,蘇東坡官場不得意的喟嘆:「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就是最好的寫照。遙想當年,蘇軾滿腹經綸、聲名遠播,然而在官場上卻利害互見、境遇浮沉,不如意的時候甚至被貶到邊疆,還得戴罪立功,追尋到最後,才華洋溢的他才知道仕途倥傯,種種的追求到頭來都是一場空,歷史故事、前車之鑑、人生寫照,都演化成後代人的智慧見解。臺灣有句俚語,恰好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鏡:「菜蟲吃菜,菜腳死。」當菜蟲要爬上去吃一棵菜的時候,會想盡辦法把這棵菜連根吃完,因為牠認為那是牠的,但是當牠把這棵菜和菜根都吃光時,這隻蟲也同時要死亡,這就是菜蟲吃菜菜腳死。這裡的蟲指的是人類的聰明,而那棵菜就是每個人都亟欲追求的功名富貴,綜觀全句也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之意。

 

很多事情並不見得要了解自己身後的修為,只要把好的事物看穿,就能掌握拿捏的尺度。可惜我們的腦袋瓜所想的事情都無法留香,過門就出糗了,一言既出,三個人壓你就露出馬腳了。因為那是我們的聰明,不是智慧;是我們的奸巧,不是真理;是我們想要多拿、多求、多取的一種爾虞我詐的手腕,如此,當面對整個宇宙自然中的道時,它必然相形遜色,甚至於抬不起頭來。許多事物順其自然的經營,絕對是個美感,這何嘗不是我所提到的古董的真意。古董不是來自於材質的珍貴,而是來自於創造者當時心境的昇華,因為他懂得做人做事要怎麼做,東西要怎麼做才可以留存好幾萬年,那是一種瓦古爍金的精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