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七輯

專題論述 第七輯之九【愛能久由於愛的方式不同】(2)

2020.01.20更新

【愛能久由於愛的方式不同】

 

 

■真情至性之愛與見證

 

 

民國89年7月15日,有位女性聽眾語氣急切的打電話到基金會找我,原來她的先生是蓋鐵皮屋的工人,一個不小心從一樓高的地方摔了下來,之後一直呈現昏迷狀態;當她的先生意識不清的被送往醫院途中,她為了鼓勵先生的求生意識而問他:「我叫葉教授來好不好?」這位先生突然清醒的回說:「好!」因此當人一送到醫院時,她馬上打電話告知我這個狀況,並問另及處理方式,我建議她立即為先生虔誠的唸阿彌陀佛。由於這位女性聽眾的先生也是心海羅盤的忠實觀眾,我相信他的內心已取得某種程度的寧靜,這時為人太太對先生真情至性的愛,就是千萬不要在先生臨走前掉下割捨不得的眼淚,反而要以人做不到的就交給神佛的態度,認知到先生往生是緣已盡,但她對他的愛與情卻未了,心中因而長存尊重與祝福,如此他才會走得沒有罣礙。如果為人妻者只是一昧的擔心丈夫往生後,自己無法獨自扶養孩子長大,還會陷入喪偶之痛的深淵,那麼這就是小臉小鼻子的小愛。真正的大愛是還在人世間的妻子要心甘情願的承擔,讓先生走得瀟灑,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割捨不忍與痛苦難捱,因為生死乃順乎宇宙自然間生態滅絕的循環體制,老天爺並沒有特別找誰。當我以這番言語支持這位聽眾後,隔天雖然她的先生依然往生,但這位太太請了很多親戚朋友一起幫忙助唸,她發現先生的臉笑得像彌勒一樣。我想這是因為她給了先生愛的感受,一種不求任何回應的無形之愛,足以讓當事人與往生者雙雙導正其捨不得,放不下的觀感。後來這位女性聽眾也經常帶著子女到演講現場聆聽善知識,可見這位母親正導引著子女一同走向正道,讓子女在日後也能避免痛苦與沒有必要的紛爭,這就是一個好父母該做的榜樣。會當父母的人並不是意謂著他很會賺錢或者社會地位崇高,而是他是能夠循序漸進的將孩子引入正途,也就是懂得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讓子女能因各種不同知識領域的學習,培養出成熟而不世俗的思路。

 

有位母親生了一個過動兒,整天在學校蹦蹦跳跳的坐不住,因此經常有家長反應該名過動兒打擾到別的同學,這位過動兒的母親因而跟著坐立難安,只要孩子一上學,她就開始擔心孩子是否又闖禍了。大環境的氣質會懾服一個人的潛在基因,這名過動兒或許很難馴服,但當一個人受正面磁場感召時就會產生定性,我們從心海羅盤八年多來舉辦的數百場演講即可清楚瞭解。演講時我的眼神總是橫掃全場,從第一排看到最後一排,也從最左邊看到最右邊,除了語言的表達之外,一開始我即用關懷的眼神與每一個人交流,讓大家的心得以沉靜下來,仔細聆聽我每一個字句裡的結構與義涵,如此一來,聽眾們的思路也會藉此而更清晰,言談之間就算不能侃侃而談也必能言之有物,不會亂了寸步,這就是潛移默化。過動兒又何嘗不是?如果這樣的孩子在家時,能跟在父母身旁一起聽心海羅,那麼就算他再怎麼動,一天、兩天、五天、十天、二十天盤長此以往,有一天他的任督二脈一定會突然間開竅,也就自然會乖乖的坐下了。這個道理就像我們的演講現場經常有許多小朋友跟著父母一起前來聽講,這些孩子不是在觀看明星的婆娑起舞或歌唱表演,而是在聽一個人講道,他們甚至受限於國學常識及理解能力,有些詞彙不見得能馬上了透,但這些小朋友仰著頭從頭聽到尾,這就是定性。這些社會未來的主人翁們,透過父母的循循善誘而開啟善知識領域,相信當他們聽聞父母的一些見解時,必然也會肅然而生莊重之情。

 

幾年前,一對住在新竹的夫妻遇上其在加拿大的孩子被當地罪犯莫名殺死的不幸事件,之後,這對父母低調的前往加拿大處理孩子的喪事,他們認為兇手的種種行為必然是出於知識淺薄、修持不夠,因而對兇手深表同情。這對夫妻選公開呼籲兇手出面自首以減其罪孽,所謂的罪孽不是關於被判幾年,而是上帝對他的寬恕,因為他們咸認唯有上帝的寬恕才是真正的寬恕。對於這對父母的修持,我心生佩服,因為這才是真正的愛。相反的,有些人若遭逢同樣事件,可能會氣急敗壞、咬牙切齒的想剁兇手幾十萬刀,以為這樣的報復才對得起子女,這絕非仁者應有的風範,更稱不上是愛的方式。

 

 

 

■靈魂不滅無畏生死

 

 

我曾接過一位母親的來電與信函,內容提及她十八、九歲的獨生子,不僅品學兼優而且凡事替人設想,有一次他和同學到海邊玩耍,恰好看到有人不慎溺水,便奮不顧身的跳下救人,卻也因為救人而不幸滅頂身亡。這位痛苦難捱的母親只要一想到孩子的臉就整晚睡不著,甚至連眼睛都無法闔上,她問我如何才能真正解脫痛苦…。我告訴她:以人的輪迴觀點而言,所有的孩子都贏過父母一次,孩子比妳年輕就代表他比妳年老過,也代表他已經輪迴過一次了,這是輪迴的前後對待關係,所以當父母看到小孩子時,不要以為他還小什麼都不懂,其實他已經懂過、死過好幾次,他可能是妳上輩子的祖先;如果父母只把他當成兒子看待,就會覺得兒子那麼早走很可憐,自己失掉兒子也很痛苦,但若將你們今世的母子關係看待為難得的緣份,並對他的好德性與價值觀持以高度肯定,那麼為人父母的人,才能對這樁意外導致的死亡別離真正釋懷。為了讓這位母親了解《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真正要義,進而從中參透宗教精髓、了透生死,並體悟到靈魂的所由,我便送了她一套《心經開門》。

 

其實,人的往生只是肉體死亡,靈魂不但沒有死亡還時時存在,靈魂並非重量或質量的存在,所以不管如何的打、殺、踢、扭,都無法毀壞。身為人者雖然看不到另一界,但是當這位母親在為兒子做頭七到七七等法會儀式中,若能將《心經開門》放在桌前讓兒子每天聽,那麼這位兒子在另一界必然會收到母親的愛與祝福,而他桌前那三炷香也一定會燒得很平安。插香也有方法,三炷香插下去時,間距必須相同,整齊才會得到另一界的疼惜,而三炷香所燒出來的形狀也是另外一界訊息的告知,凡人藉由香譜上所載明的意涵便可清楚明瞭另一界所欲傳達的訊息。由此可見,當人往生時只是軀體往生,其靈知和靈動其實都還與人的想法相通,人們因而可透過燒香、擲筊與另一界溝通,相信救人的兒子聽完《心經開門》後,他所燒出來的香一定是功德香與平安香,這是因為生者的父母愛他的方法對了。這位因救人而意外溺斃的年輕人,其命盤必定座有廉貞星碰天魁星,這種見義勇為的格局是很不容易有的,事後當這個小孩的生辰八字一排出來,果然是廉殺碰天魁主星,所以只要他認為值得做的事,一定義無反不問生死的往前去,如此具有正義感、氣質的靈魂,一定要以《心經開門》來渡化,讓他不致存有任何的擔心害怕,因為他已經感受到父母正用這種愛鼓勵他,所以走時身心也就無任何罣礙。每一個人離開人世間的原因都不同,雖然這位年輕人走得令人惋惜,但其父母親已經比他先了透身為人者來這一界所積的緣是短暫而非長遠的,所以最後回歸給他的愛也就能讓他安慰的離開。意外事故的發生,經常讓人措手不及而悲哀、不捨、難過,但若生者懂得如何去愛、付出與引導,便可讓這一界與另一界化戾氣而致祥和,每樁事情都臻於圓滿。我常告知周遭親朋好友們,若逢做法會、法事的場合,除了誦經外,一定要把用白話文解釋的《心經開門》放在桌案上,讓往生者瞭解何謂「極樂」,以及「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道理,如此,他們才有坦蕩的勇氣面對生死。勇氣不足並非因為書讀得不夠而造成,其實每一個人懂得都一樣多,差別只在於想不想去了解而已。我能懂的各位也都能懂,我所談的都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理,重點就在於當你們每天使用同一套方法時,是否懂得轉折與活用。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成長時空有不同的流年運勢,不同時間也有愛自己的不同方法,當年老時,愛自己的方法就是切莫惜生恨死,因為人遲早要面對生死問題。弔詭的是,當人愈怕死,病痛就愈多,相反的,對死亡愈不恐懼時,身體反而好端端的,所以有智慧的老者,反而會對活太久感到不耐煩,因為他已認知到活太久是沒意思的。人沒什麼好怕死的,因為每個晚上睡覺時就算死了一次,只是沒死透罷了;活人睡覺就是死人,醒來又開始當一天的活人,晚上睡覺又要死一次,如果第二天沒有起來就是死人,又或起來了,也可能因發生意外事故而造成死亡,可見死亡每天與我們擦肩而過,身而為人應該學習隨時接受死亡的到來。

 

 

 

 

■愛能久乃因處處留心皆學問

 

 

男女雙方因為情投意合而結婚生子,兩個人相處的時間,以及情感的親密與紮實度理應勝於外面千百萬人,但是只要第三者一出現,很多為人先生者便立刻暈頭轉向的受蠱感而離開,這種現象絕非第三者下符咒或是有法力,而是第三者在愛的方法與對待上有別於數十年如一日的髮妻。一對夫妻結婚後,彼此相處數十年所累積的態度與觀念,往往決定了雙方相處的姿態,因此夫妻雙方如何由互起爭執,溝通到潛移默化的和平共處,可真是一門大學問。藉由一起收看「心海羅盤」來調息彼此的心性,也是良方之一,夫妻兩人能夠一起收看「心海羅盤」是天下最幸福的事,看久了不僅心有靈犀一點通,也會因為心生尊嚴而不好意思與另一半翻臉。我在「夫妻非骨肉」的專題中,曾提到夫妻雙方一定要懂得相互尊重,千萬不要將對方變成自己的所有格;在「愛能久,由於愛的方式不同」這個專題中,則是特別強調夫妻共修,任何一方都不能老是用同樣一道菜養對方一輩子,兩個人一定要找到彼此相互成長、相處的方式,才能維繫家庭情感的深度與長遠性。當夫妻兩人都有內涵時就不會聒噪相處,此時窮神就不會懷胎於家亂,可見家之所以亂,乃因為彼此只會用一成不變的方式相互對待。

 

為了兒女的教育與成長,而舉家遷移改業,大膽投入實驗森林小學的父母;虔誠助唸而讓往生的先生能以彌勒般的笑臉辭世,身為妻子者除了看到最圓滿的一面,還以此精神繼續教育子女;一名年輕學子因見義勇為救人而捐掉生命,其母親在心傷之餘,接受我的建議,讓兒子聆聽《心經開門》,陪兒子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這些例子都是「愛能久,由於愛的方式不同」的最好說明。可惜有許多人在其人生路程上,一再因為不懂得愛自己而不斷的自我糟蹋,將許多不好的感受直往身上堆,還以為自己是強者能無所不忍,偏偏自己也不見得能夠承擔,難過悲痛之餘又無法跳開,於是又將自己所承受的種種痛苦一逕的往對方身上倒,苦水、酸水一堆吐不完,結果不但不會愛自己,又不懂得改變愛人的方法,試想,這種相處模式怎可能持久呢?!一世糟糠夫妻如何解結不結冤?答案就是改變愛的方法。愛的方法是一種程度、一種思考與模式,若要懂得如何愛,就得處處留心皆學問,如此知道的必然多,也就能愛得多,而能夠割捨的一定更多,也才能真正體驗「放下無事輕,提起萬般難」的道理。當一個人對於點點滴滴的拿捏,都能夠以「放下無事一身輕」的心態來面對時,人生便不虛此行,否則昨日之我、今日之我、明日之我又有何異?!而這輩子與上輩子,又或者未來好幾輩子也都將一樣,只會更糟不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