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六輯

專題論述 第六輯之十【佛渡眾生 人渡子】(2)

2019.09.21更新

【佛渡眾生 人渡子】

 

 

■以身作則 自我要求

 

 

在現代社會中,人的心境一直在改變,但是一旦碰到當下的痛苦,都希望明天苦痛馬上就消失;其實心裡感覺好像被刀割一般,卻又看不到任何傷口的痛,全來自於我們的觀念。從小我們就要求自己當人時要對自己有交代,也知道我們的下一代不能學到不好的觀念,否則,絕對會帶來很大的損害,但是當我們覺得生活上有點需要時,就請菲傭來替自己照顧孩子,結果孩子的習性學帶他的人學得最像。古人說:「養的比生的好」(因為除了養大孩子外,還會養到孩子的本質,個性,奶媽怎麼教,孩子就怎麼學。如果請菲傭幫忙帶孩子,帶大後,菲傭的個性必然也會在孩子身上表露無遺。我母親那一代的婦女,有時候一生就七、八個,那時候的女性不僅要挑蔥賣菜,還要下田做活,一樣能夠把孩子教得很好,那是因為她們甘願吃苦,而且這樣教出來的孩子都很孝順,因為他們是和母親一起經歷成長過程的。宇宙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就是因為萬物的循環沒有偏離因果,才會四季分明,就像一定先有層層的雲,再有陣陣的風來帶,才會產生傾盆大雨,這就是因果循環。相對的當我們的孩子,看到大量的外勞來此擔當工作時,會不自覺的形成他們不應有的優越感,以為很多事情都屬於菲勞階級才做的,也就對從事那些工作產生一種抗拒心態。

 

運不是常旺的,我們的外銷競爭、生意運等,都已造成經濟上的巨大衝擊,包括大環境在走的運亦然,尤其是地運;臺灣的地形像蕃薯,說好也好,說差也差,因為蕃薯也會缺水消瘦的,時間一到,它自然就會起變化。整個宇宙之間的氣流不順時,很多供需就會產生失調,在大自然環境中,物質也會產生欠缺,而影響到百姓的生存。下一代培養的情操若不對,就會頓然失去應該具備的競爭能力,這種競爭能力絕對不是來自於高學歷,況且高學歷、低學歷的所在都是。中南部有些青少年很可憐,因為在教育環境中,他們是屬於缺乏競爭力的邊陲地帶的孩子,當大家有秩序的經歷成長的各個階段時,他們在升學過程中可能早就被排除或汰換掉了;這些孩子的父母可能是靠勞力賺錢來養家活口的,一生汲汲營營追求的就是三餐飯飽糊口飯而已,在生活中根本無法涉獵教育子女的知識,更遑論提昇孩子的智慧。在無法讓孩子的體力、情緒有所宣洩的同時,難免這些孩子所犯的案件都非常的兇殘,也讓人感到害怕,綜觀這些孩子的父母親,大部分都是充填於臺灣社會基層的勞工階級,這就是現今主要的社會結構。會延伸到今天這種程度,是因為大多數家長都不懂得如何教育下一代,為人父母者要教育子女,就得先教自己的價值觀與道德觀,只要處處留心皆學問,自然可以學到東西,進而將它變成自己的內在,如此自然有能力付出給孩子。這裡的付出指的不是學費,而是孩子合宜的應對進退,對長者的謙卑尊敬,以及與同儕間的相攜扶助,這些人緣的建立都來自於孩子從父母親身上看到、感受過後,有樣學樣,也就是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已經為他存夠了資本。

 

 

 

■造化孩子積陰德

 

 

外在大環境何嘗不是家庭的翻版,一個區域、村莊、城鎮都會動到國本;政府所執行的公權力,只不過是制度面既定的推廣方案,但是要救一個國家,勢必要先救其民心,民心沒有救起來,這個國家永遠也救不起來。民心是凝聚一個國家最主要的原動力,就像在冰天雪地的地方,衣服穿得少沒關係,但腳底一定要保暖,因為足寒則傷心。同樣的,民怨多一定會傷到國家,這個民怨如果是自我的修正、檢討,還沒有關係,就怕怨在對人性、國家實體的不滿,並對周遭所有一切都看不慣,那麼這股民怨一定會動搖國本。

 

眾天尊佛渡人,就是要讓人們從不同的根氣中,追尋到自己最純質的靈魂。做人要有道德,做事則要有陰德,我們就是要學以致用於自己要造的陰德;利用祖先牌位好好的拜並非陰德,把跟著我們一起生活的孩子當成要拜的香火,才是陰德,這樣就不用拿香拜,因為我們每天都看得到、有反應,而且在生活中,我們講話的態勢,與他進退應對的口語、態度,都如影相隨的跟著一同成長。如果父母親舉手投足寬容又不失嚴肅,能對社會真心關懷、付出行動,那麼,孩子在身教的影響下,必然學會愛與尊重,孩子的造化也就自然的成為我們的陰德,以及家裡的好門風。一般人在生命經營的過程裡,通常只經營到事業、財富、夫妻感情三樣,對於孩子的教育則以能培養到大學或是博士畢業,就心滿意足的覺得自己不但盡了責任也有了交代。其實這才剛開始而已,你的孩子還要教他的兒子,也就是你的孫子,這一樣是社會問題,所以沒有那一件事情能夠休止;受我們膜拜的神佛,其挑負的工作一樣自有人類以來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神佛要求人的心思要展開來看不要鄉愿,如果一昧的認為子女、親人是屬於自己所擁有的,必然就容易蒙蔽自己的心。

 

宇宙之間的循循善進,永遠離不開傳承的道理,傳承當然是傳好的、真的,所謂的「真」就是價值觀。不管你接觸「心海羅盤」五年、八年或十年都沒有關係,但一定要聽出一個價值觀,並抓正價值觀的方向。為什麼要來當人?當人要扮演甚麼角色?對自己要有什麼交代?這些答案背後顯現的價值觀,必然會定位出自己這輩子是否蒙佛渡化;如果價值觀扭曲錯誤,非但佛無法渡你,連子女都沒有辦法渡到你。倘若不將正確的價值觀奉為生命的圭臬,只是一心的往外追尋、和人比較財富的多寡、嚮往錢財的追求,那麼永遠都不會有滿足的時候。就事實狀況來看,擔當大企業老闆並非功成名就,而是當人的一種責任,因為他必須養活旗下的所有員工及其家庭;而當他的責任已了,不需要再養活那麼多人時,也就沒有再當老闆的機會了。

 

 

 

■穗滿頭垂 隨遇而安

 

 

錢財只是財神為了試探個人品行及智慧高低的考題,它並不是讓人當成所得來支使的;子女也是神佛對我們所下的考題,在此同時,父母也同樣下考題給孩子,兩者之間便以不同的模式進行雙向互動。舉個例子:我母親是日本時代的鄉下婦女,在成長時吃盡了很多苦頭,所以她非常節儉,讓我最佩服的是她每存了三、五千元,就馬上寄給教會以救助他人,這樣的行為讓我在無形中也受了影響,雖然我都花大錢,像是電視製作費一出去一年就是一、兩千萬,但是私底下我要從口袋裡拿出一兩百塊來花的機會卻很少,因為在生命存活裡,外在有形物質對我已產生不了需求和慾望;當用這種態度做事情時,我發覺周圍的人,都慢慢的被我的氣息所感染。「心海羅盤聯誼會」剛成立的時候,有很多義工手上戴的不是勞力士錶就是鑽錶,真的是琳瑯滿目,但到現在他們連錶都不戴了,這就是潛移默化。匠工之子恆為匠,有形學形、有樣學樣,父親在外的作風、態度都會直接影響子女,尤其是面對盛衰起敝的態度,更是影響最甚。父親的勇、敢、威,並不是來自於有大事業或者功成名就,在事業上的勇是勇於承擔挫折,威則是威而不屈於金錢的輸贏,若以此價值觀來教育子女,他們必能學到一時之選、一時之運都無足掛齒,還能將事業上的失敗看待成金錢的洗鍊,而不是人生結果,如此也就了無罣礙。「滴水穿石,一日不鑿,一日不蝕。」教育孩子同樣也是穿針引洞的長久事業。

 

背負愈多責任的人,就要付出愈多的關懷,這樣才有意義;若背負的責任與掛慮,都只為了自己的錢財與事業,也許就不需要活得太長久,因為活到後來,好運會耗盡走到底,屆時就會受落魄的折磨。人最需要學習的功課就是放下,放下的意思就是隨遇而安,那種心情是很愉快、自然的,也就是在得意時候,就演穗滿頭垂的謙卑情操,連米都這麼謙卑,難道吃米的「人」不能學會米的謙卑嗎?!天下事,能從每個細微處鉅細靡遺的不斷自我脫胎換骨,就會讓自己建立起宗教的正道思想。當思惟觀點明確了,對於子女關係的看待,也就能清楚明瞭子女不是為了延續香火而來的;對國家的寄託,也不會每天只是仰仗她能走到好運,相對的還能清晰的瞭解到只有全民的群策群力與價值觀改變,才能引來禎祥之氣,進而帶來國家的昌隆福運,而不至於引入惡鬼道或是戰爭道,如此,每一個生在這裡的人,都將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