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六輯

專題論述 第六輯之十【佛渡眾生 人渡子】(1)

2019.09.20更新

【佛渡眾生 人渡子】

 

 

一般人很少想到自己與神佛之間的關連為何,通常我們都認為神就是要讓人膜拜,以保佑我們的健康安全。但在人生經營的角度裡,信仰的過程其實是神佛對於人的精神層面的一種教化作用,祂是來引領我們的靈回歸於極樂,並將從這個地方學習到的學問與知識,輾轉的去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所以才說:「佛渡眾生,人渡子」重點就是要每一個人都能盡到傳承的責任。

 

 

 

■悟道而後回歸極樂

 

 

很多人都把兒子當成傳承香火的對象,有些夫妻結婚後,甚至耗費許多心思求助於醫學,為的就是讓香火傳承下去。但是,有了孩子到底代表什麼意義?父母應該給予子女什麼樣的觀念?自己又應擔負怎樣的責任?相信很多人都沒有往這個方向繼續思考。大多數為人父母者,只知道在孩子小的時候,讓他們多學習一些如電腦、外文等才藝,並極力安排名校所在地以為戶籍地址,汲汲營營的就只為了孩子在學識上的吸取。由於這般認知的錯誤,也就導致世世代代以來,人類始終無法收拾當人的殘局。什麼叫當人的殘局?西方的耶穌基督、回教及天主教等經典,開宗明義所說的永生,就是要人不要再來當人了,再來當人那不是永生而是輪迴;佛教經典也同樣勸人跳脫輪迴,因為輪迴就是當人的殘局。

 

那麼做人到底代表什麼意義呢?名字和身體隨著世世代代一直在改變,唯獨我們的靈不可被磨滅。一般人意會到的死通常是指軀體的死亡,但從宇宙渾沌未開之前,就已經具備的那一股靈,也就是人所具備的質,是不會死亡的,以《心經》的角度來看,也就是能夠成道成佛的無老死盡。外在的肥瘦、美醜、財富、地位、事業等,都不是我們要去經營及在意的,因為佛之所以讓我們來當人,就是要讓我們一直在這個地方磨,直到我們悟道跳躍出這個藩籬,才可以回歸極樂的大熔爐。在西門町看到的一些年輕人,不是染著黃頭髮、金頭髮,就是鼻子上鑽了好幾個洞,讓人感到很不舒服;另外,在一些消費場所,若看到心生不滿的一群人聚集吃飯時,他們的舉止動作一定讓人感到殺氣騰騰,而當下的那種環境也會讓我們感到害怕不安。相對於「心海羅盤」的演講過程中,一群和藹的人們聚集一堂、靜坐無聲,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可以感受到的那種寂然,這種氣質的人所擁有的那股祥和之氣,就是極樂。極樂就是一群祥和的人歸納一起的氣,在那個地方我們身繫其中,那種悠然的心境,就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

 

今天,物質生活對現代人產生了極大的迷惑,因此在宗教的範疇裡,大多數人已經將信仰主體變相為一種付諸於有形價值的相互回饋。什麼叫相互回饋?就是若菩薩顯靈有保佑,就多打幾條金牌供奉,若沒有保佑,就要拜不拜的,相互交換利益的一種方式。其實神佛只是要我們洗去過去的齷齪不淨,而後真正的脫胎換骨,可惜人們卻乏於將尊重神佛提昇到這種境界。比起世界各地其他有戰爭、饑荒的災民而言,生在臺灣的人們,能有這麼美麗的山水風景以及四季分明的氣候,其實已經好到什麼都不缺了。同樣身為人類,之所以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境況,就是因為輪迴的因果回應,因此生在好的國度裡當人時,就應該放下所有的貪想與妄念,直接去承受、接納這一股難得的福氣。就像臺灣有很好的教育水平、文化、傳頌的工具,以及悟道層級比較高的人,各自為不同的宗教領域而宣揚,甚至也有將社會思想、宗教、哲學等合而為一的多元文化觀點,來引導大眾以破解當人的迷失,這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人生意義在於靈魂的修持

 

 

生意要輸贏很簡單,做事靠能力,賺錢則絕對靠運氣,時運到,人、事、物就自然結合在一起。有人下訂單,就有人生產,很多東西自然可以賣到好價錢,也就產生興旺之氣,但若時過境遷,走到某個階段,必然又會開始走下坡。打個比喻:民國七十年的時候,是對外貿易非常興盛的時代,這期間臺灣有很多外銷廠商都已經擠入上市公司的排行榜,當時有很多中小企業的貿易商,只要美國一個買家下訂單,就足足可以讓他們賺上十年的錢,臺灣的經濟就是在那個時候打出底子的。但是現在,這些人差不多都沒生意做了,因為已經沒有那樣的買家了。又如當時的臺南市,有數不清的大小型加工區,但如今像「安南」那些加工區,因時運已過,人力資源又昂貴,在環境和時勢的逼迫之下,現在都必須往外遷徙才能求生存。當時會賺錢,是因為跟著走好運的人賺,但當年下訂單的老闆也走到壞運時,你就會跟著賠錢,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沒什麼好怨的,這就是做生意。做生意沒有學術範本,只有專業,如賣螺絲、電子零件、木屐、塑膠桶等,這當中採購摸久了自然懂得看門道;但是一個人,在規劃整體人生時,絕對不是因為得風華於一身或者會賺錢就行了,真正的人生一定得經營無形的靈。

 

要經營有形的東西很容易,因為它終究是以賺錢為目的,這只要靠時間、空間的換取,時機一到,自然就會顯現出讓我們賺錢的角色,但是鍥而不捨的賺錢,卻很容易產生許多業障,因為這個時候財神會來考驗人的品德;錢不在人身上,就很難看出靈魂裡是否有讓人感到敬佩的品行。當另外一界的神魔出現時,就是在考人的智慧,當他作弄、戲弄、誘惑我們時,就好像我們讀書應付考試一樣,這個時候就必須努力修持以應付另外一界的考驗。這一來一去的考驗,自然會讓我們修到內在心田裡看不到的靈,佛渡眾生就是渡這個靈。所以信仰的重點不在於每天膜拜、誦經,最重要的是感受自己的心境與乾淨的靈在一起相處時,是否會產生罣礙;如果能夠平和喜樂的相處,那這個靈就及格了,「佛渡眾生」的道理就是這樣延伸而來的。

 

 

 

■造就孩子的慈悲與悟性

 

 

夫妻對待問題是臺灣目前最多也最棘手的問題,兩性之間所產生的親密程度與罣礙尺度,無法整理出一定的標準,因為有人交得深,有人交得淺,有人罣礙的深,有人恨的淺,單單親密關係的規劃與經營,可能就會耗掉我們一輩子的時間,因此它也很自然的成為棘手的社會問題。接著,往下延伸至子女教育問題就更難處理了,大多數為人父母者養育小孩時,通常會懷有某種期待,但是孩子對父母的回應是否符合己意,就要看父母緣夠不夠了;為人父母者對於子女以後要背負、承擔的事物,絕不能以希冀自己年老時有所寄託來做為教育方向。有很多人問我關於臺灣的遠景,我通常要他們先不要考慮到遠景與經濟問題,而是以教育臺灣的下一代為重。早期時候,也就是現年50多歲的這一代人,他們在臺灣這塊土地上能讀書的就盡力讀,有力氣耕作的就賣命似的耕種,大家聚集一起共同打拚,才能造就今日的經濟奇蹟。也因為這些人辛苦過,所以他們通常捨不得讓下一代承受同樣的苦,每個人都盡其所能地想讓自己的孩子過得好,這當然是父母的天性和真情至性,但問題就出在多數父母親總是以孩子讀的學校、唸的科系,拿到的文憑來定位其日後成就,並以為這就是他們最後的護身符。在這樣的框架中,沒有達到標準的孩子,理所當然的被認定為日後沒有出息,相對的,會讀書的孩子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家中的寶,父母間就在這樣的標準下相互模仿,形成一套約定俗成的價值觀。其實,一個人在外的成就,不在於他很會讀書,而是來自於他懂得孝順父母、懂得勤於家事、懂得幫助有困難的人、懂得為別人設想等等,如果一個孩子具備慈悲與悟性,能了解到助人、施予人是一件愉快又幸福的事情,這就是為人父母最大的福氣!

 

為人父母者應該都理解我上述的說法,但在實際操刀教育小孩時,卻完全是兩回事。有一次搭捷運,在車廂上看到兩個小孩,約為小學四年級和小學一年級的年紀,他們在車上不斷地蹦蹦跳跳的嬉鬧著,而站在他們旁邊的母親只會說:「不要吵!」這個時候,那個大孩子立即比個手勢恐嚇弟弟:「你給我坐好,不然我打你哦!」年紀小的弟弟可能怕哥哥,旋即乖乖坐好。不久這個當哥哥的自己又開始蹦蹦跳跳起來,這時來了一個像是他父親的男人,馬上比著手勢對他說:「你給我坐好,不然我打你!」這就是教育,孩子有樣學樣,和父親比的手勢一模一樣。同理的,很多為人父母者都想生個有才氣的天才小孩,以為這樣就無須煩心孩子念書,成績也能考滿分,還能榮宗耀祖,名傳於世,殊不知這種迂腐的觀念,真的會完全腐蝕一個國家的基柱。就是因為行行出狀元,整個大環境才會有造化,那怕是擔糞挑屎的也有辦法挑到好糞;從小我常看挑糞的歐巴桑,每次舀糞水時都會挑選比較肥的肥水,據說這樣種出來的菜比較好,她在這方面就是挑出師了。今天的教育體制讀的都是通才,根本沒有人對自己所讀的科目細嚼慢嚥,沒有經過洗鍊過程的年輕學生,一畢業就是十幾萬人,這十幾萬人在同一年內一起湧入社會,大家在競爭路途上一樣的脆弱,缺少內在底層的鍛鍊,也沒有受過家庭的薰陶,試問:憑藉薄薄一張可以榮耀的成績單,就想出社會走天涯,這樣到底能走多久呢?!因為產業結構已經變了,父母賺錢的時運也過了,剎那之間,家庭可能馬上瀕臨父母同時失業的窘狀,如果孩子三十歲,父母最少也六十歲,一個年輕孩子要養父母兩人,如果再碰到對象想結婚,那就像屋漏偏逢連夜雨一樣,因為對方的家庭也面臨同樣狀況,屆時兩個人要養四個人,若再生個孩一子,就要負擔五口的生計,在現代社會的環境壓力下,難保不會變得急功近利和極度現實。因為他隨時感受到物質生活的不夠支配,必然想盡辦法好讓手頭寬裕,這樣的想法如果充填在二個年輕人的思緒中,就難有輝煌的日子走,更不可能保有公正的思想與憐憫的心境,剩下的大概只有短視近利、唯利是圖了。甚者,若只想眼前之利,只走一時之運,只拿不應得的錢,那麼運一過,牢籠就在等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