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六輯

專題論述 第六輯之九【失敗總在一知半解】(1)

2019.09.17更新

【失敗總在一知半解】

 

 

有很多人總是將擁有傲人財富,凌駕眾人之上的地位等做為今生不虛此行的標竿,如果從年輕時就有這樣的想法,並且一路朝這個方向前進,那麼到年老時,可能就會變成金也空、銀也空,轉眼荒郊土一封而已,甚至帶給自己「手拿菜刀來切蔥,切開才知兩頭空」的感觸。「失敗總在一知半解」所談論的失敗不一定在於個人的功名事業,而是對於人生的整體看待。我從事這個工作二十多年來,深刻的領會到一個人成功與失敗的關鍵,就在於其是否真正抓到生命的精髓,這個精髓如果拿捏得準確,人生根本不可能因為大環境的衝擊,而顯像出衰敗、頹廢,或者困頓的景象。

 

 

 

■一知半解為失敗的根源

 

 

最近半年來,由於國家整體經濟局勢的低落,許多人可能對於個人財務、工作就業機會,及未來遠景感到迷惘,在形勢比人強的環境裡,這樣的看法在所難免,但是,如果能夠了透生命的要義,這些問題就不會讓我們產生任何驚慌。人從一出生開始生命旅程的那一刻起,就誠惶誠恐的擔心著自己可能隨時離開人世,因而對死亡總懷著一股莫可名狀的恐懼,這樣的恐懼也使得許多人將焦點放在財富名利的追逐上,好做為活著的保障。但是錢有四隻腳,人只有兩隻腳,它若要追你的話,就算門板釘死,它也會隨時撞進來,若你要追它的話,卻永遠都追不上;有生之年,對於金錢所得要先瞭解這樣的道理,才不會掉入「失敗總在一知半解」的陷阱中。

 

在工作的求取上亦復如此,大多數人往往累積了許多知識學歷,以做為個人判斷事情的根基與能耐,但往往在緊要關頭,才發現這些累積根本不足以解決問題,這也才發現大多數人差不多都是如此。或許在你年少的時候,書讀得不好,儘管後來畢業了,但一旦必須用你那不精深的知識來和整個社會拚鬥時,也就難色免產生落寞寡歡、失意的心情,因為你有的專長別人也有,而且每一個人都有十年河東轉河西的時運,你並不是特別好運。也因為大家的條件都差不多,所以失落的人也就多,那些無法成功的人觸目可見,這就是社會上活生生的一個寫照。這七年多來,我個人非常深刻地耕耘於善知識這片天地,目的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取得自己的人生方向,突破自我的觀念,只有突破之後,才會慢慢瞭解什麼是真正的成功和失敗。如果能夠清楚這一點,那麼不論大環境的任何摧殘,或是小環境的任何挑釁,都不會對我們的人生旅程產生任何讓人招架不住的困頓與迷惘。

 

我曾說過:「天公疼憨人」這個專題,老天爺疼的憨人是:明明是自己的東西,但若他人有需要就給對方,根本一點都不在意;相對的有另一種人,那就是明明不屬於他的東西,卻硬要去爭、去搶、去掠奪,以為自己的,這就是法院在關的人。老天爺專疼不會計較的憨人,而法院則專關那些硬要拿取別人東西的人,也就是一知半解的憨人。被關在監獄中那些觸犯法律的人,與天公疼的憨人,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他們無法掌握自己的情緒和生命的著力點,因而無法免於外在環境的擠壓以及徬徨無措的感受。

 

 

 

■為人首重氣質的培養

 

 

自有中國歷史以來,中國的哲學源遠流長,我們從許多古聖先賢所留下的學術範疇裡,可以瞭解: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的定位與其個性關係密切,這股個性指的就是一個人的氣質。一般人很少在意自己的氣質,從小開始,往往父母教什麼,我們就學什麼,但是,父母所教的知識有限,甚至有些還沒讀過書,因此親明好友、左鄰右舍所教的觀念都差不多,所有孩子沿襲出來的看法與態度也差別不大,如此一來,等到孩子成年後,自然很難發展出類拔萃的思想;在這樣的環境下,獨特出眾之人,必定是他的先天氣質好,懂得先從自己看起。一般人在社會上求生存時,眼睛都是往前看的,很少有人瞭解自己內在的氣質,有何需要矯正、修正的部分,大多數人只會求證別人的缺點,卻難得有耐心去檢視自己。又往往因父母親對子女的溺愛,也就很自然幫孩子隱瞞缺點,不好的個性便這樣一直往上延伸,甚而生出無法改變的劣根性,到最後惹得自己全身都是一病。這個病是留在我們身上的病原體,是內在氣質不妥的病,是與人相處的不和諧;癌症並不可怕,內在氣質的齷齪、混濁,才是我們這輩子最難捱,也最不容易超越輪迴因果的病。

 

有句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也許你以為自己將個性隱瞞得很好,沒有人知道你內心真正的想法,但是人不能離群而索居,我們可以從最親近的旁系兄弟姊妹來看:當大家都還小時,可能沒有很大的爭戰,但到了年長時,基於家裡累積了許多的田產、錢財,一到了分配家產時,兄弟們便禍起鬩牆而反目成仇,甚至對簿公堂,這樣的案子屢見不鮮。過去的人,常常以「一尺布尚可縫,一束米尚可春」這句話來鼓勵後代子女。其意為:一尺長的布還可以拿來縫成抹布或其他的布來使用;一撮米,大家如果省一點,還可以吃到明年春天,這樣的日子雖然難過了點,大家尚可互相忍讓彼此的困窘,不會心起爭奪的念頭,然而一旦為了爭奪財產,兄弟兩人就互不相容了。在家裡如果有這樣計較的想法和心性,出去外面時,很可能你就會「孤鳥立人群」,因為在文明社會中,必須借重每一個人的力量來群策群力,「紅蟳沒腳不能走路」,你若不能取得別人的協助,就無法做到讓人稱羨的工作。

 

民國八十四年,我一個人在華衛電視臺努力開天闢地,一直到現在全省幾千位義工,這些人之所以如此熱情支持,是因為他們看到我敬老尊賢、看到我和兄弟之間和樂相處、看到我對父母孝順、看到我對所有義工的肚量,也看到我的出錢出力、不計較、肯犧牲,所以他們自然會聚攏過來。「人聚則財散,財聚則人散。」這是必然的道理,由於我瞭解問題的根源,因此我發自內心的想開創人生最大的事業與成就,這並不是來自於這個成就沒有人能夠比擬,而是來自於一種別人都不懷疑的發自內在的真誠,這就是最大的成就。

 

 

 

■真情至性得圓滿

 

 

我們給人最大的感受,不在於龐大的事業群與員工數,而在於處事的動機,以及內在的拿捏尺度並不存在著預設目的和心機,如此對於每樁事情所發出的情懷都是自然的。就像我對親戚朋友,不管是認識還是不認識的,我都默默的為他們做一些事情,因為這些都是我心中想做的,這樣的事情累積久了,自然就會受人誇獎,而不是讓人在背後指指點點的。如果某人的一身宮、命宮裡落下一個指背星,就很容易沾染是非,一輩子被人講閒話,那是因為他內在裡沒有具備應有的誠墾,所以,即使事情做得再好、掩飾得再漂亮、勾勒得再有美感,人家還是覺得他身上有那麼一份說不上來的缺陷,這全因他出發的念頭不對。隨著成長,人的所有格也會跟著出現,此時如果心生起想要拿多念頭的人,到最後必然會將這個念頭動到外面的社會、群體關係上,或者每一個認識的朋友身上,這樣的人在待人接物上必然會慢慢顯現出失敗。時間終究會證明一切,如果他有本事繼續風光的話,也許還不會被人批評,可是一旦落魄了,就會有「虎落平陽被犬欺,龍游淺灘遭蝦戲」的感觸。

 

曾經風光一時的人,為什麼有一天當他回頭找尋昔日好友時,人家會對他嗤之以鼻?因為他的誠意讓人看穿了。也許你以為自己掩飾得很好、事情做得漂亮、話也講得好聽,別人應該不會瞭解你的城府,殊不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其實所有人都知,只有你自己不知道而已。更糟的是,有些人雖然被人看穿了,還不見得會後悔,依然週而復始的耍他的伎倆。坦白說,如果一個人向人伸手時,會遭遇四處碰壁的景況,那麼,不是他的運氣差、倒楣,也不是他錢賠光了很失敗,而是他已經孤立無援沒得靠了。針對這一點,很少有人懂得自我檢討,大多數人交朋友時都是龍交龍、鳳交鳳,風光時就交風光的朋友,凡事以虛榮、物質、表相價值來衡量,難免的,很多人在最落魄的時候,會頓時感受到「現實」的無奈。不要錯怪這個社會很現實,更不要說哪個朋友不通人情義理,因為人情義理來自於當人開始的第一步。若從起頭開始,你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坦蕩蕩的沒有任何隱瞞,所有事情都可以放於桌上讓人考評,那麼老天爺自然會給你公道,你的朋友也會遍佈四方。

 

當朋友看到你不好過而想伸出援手幫助時,你卻推掉深怕有所連累,這就是「真情」;真情至性本來就在自己心中,並不只在於和周遭親友相處時才會顯現。因這樣的瞭解,所以,即使我們被欺詐哄騙而損失嚴重時,還是對得起自己,因為出發點無誤,我們與人對待的過程都是真誠的,不會去計較事件中的得失,這就是一種圓滿;如果能用這樣的認知來過生活,就不會變成一知半解。以此為立足點,開始跨出第二步時,我們就會漸漸發現自己變得有自信了。每一個人都有其先天隱藏的個性,那是鮮為人知的,因為大家都很懂得保護自己。從小開始,我們在父母的襁褓中接受被摟著的溫度,那一種受人保護的感覺,不只顯現在我們逐漸孕育成長的軀體上,也同時孕育出我們「自我保護」的一種理智與能力。這股理智在往後的過程中,經過與親戚、朋比的接觸後,慢慢的看到了損失,感受到受傷害、欺侮、凌辱等,我們會自然激發出一種自我保護的反應,這就類似生理上的「免疫系統」一樣,對於不適合的、有危險性的細胞,我們會馬上區隔開來,這樣的反應也會出現在我們的心理上。

 

國家與國家合不來而發生戰爭,也是免疫系統的一種作用力;這股自我保護的反應是相當強烈也很自然的,就像看到火在燒,我們會跑,看到水在淹,我們會爬高一樣。當我們從襁褓中成長到能夠和親朋好友相處時,人際交往關係就必須建立在彼此的「誠意」上,因為它的影響層面擴及日後的夫妻相待關係。夫妻兩人自我保護意識的強度,經常是致使這份關係會仳離,形單影隻或者形同陌路的主要原因,這都是自我免疫系統在作祟。在自我保護的意識下,兩性雖已形成婚姻關係,但很多人內心裡還是本能的想要保護自己,而且都已算好進退距離,尤其對三十歲左右的年齡層來說,他們更希望結婚伴侶能夠提供生活保障,甚而彼此立下協議,經雙方簽妥後,才願意走向紅毯的那一端。這樣的自我保護,又何嘗不是免疫系統在作祟!這已經不是一樁婚姻了,而是利益條件的交換,更是對自己的茍且隨便,兩者之間根本毫無誠意存在。這樣的兩個人必然都是同樣氣質的父母教出來的,想當然他們的下一代一旦走入競爭激烈的社會後,必然難以退讓的心思去衡量他人的處境,更別說什麼真情至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