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四輯

專題論述 第四輯之六【仿外形容易 得神髓困難】(2)

2019.07.11更新

【仿外形容易 得神髓困難】

 

 

■看人看格局 深入神髓之所在

 

 

看一幅畫時,要懂得畫本身以及繪畫者的神韻,才看得到神髓;讀古人所寫的詩詞時,必須要瞭解作者本身的氣節,就像李白與杜甫寫的詩在當時都是怨世嫉俗的,所以看作品,就能了解作者的心境,隨之進入其神髓。看人要看格局,人生無格則難成局;鳳凰鳥飛的時候,只在梧桐樹上停歇,也只喝山間乾淨的水,這就是牠的格。一個人最後的成敗定論在運氣,但不管怎麼走過,不管經過多大的風浪,也不管有多大的成就,最後的結論還是:「蛟龍生氣盡,不若鼠輩行」,本來雖是一條龍,但當氣數盡了時,神髓就跟老鼠一樣橫衝直撞。人生經過那麼多的努力,結論也不過如此而已,這叫神髓。在奮鬥的過程,要學成像企業家、有錢人或政治人物都可以,但終究要了解這些人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子,他們的精氣神如果沒有了,自然就落得像老鼠一樣。

 

在這裡舉古人所寫的一首詩「人間那有楊州鶴」,以讓大家更能深入了解神髓之所在。其典故如下:有四個人各發己願,第一個人想去楊州當刺史,刺史就是太守;第二個人希望自己能夠腰纏萬貫,變成最有錢的人;第三個人不喜歡錢不喜歡名,只喜歡坐著仙鶴去當神仙;第四個最貪心什麼都想要,他想變成有錢人坐著仙鶴飛到楊州。所以說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在模仿外形的時候若不能找到神髓,必定會迷失。就像不曾看過戲的人就隨著別人拍手鼓掌,矮人看戲也必然看不到戲在演什麼;不曾有過的都覺得有錢人、做大事業的人比較好,要多少有多少的錢。然而沒有看過他們怎麼生活,就隨著人家做比較,再怎麼比都還是外行,真是可悲。

 

不管怎麼功成名就,就像我曾講過的專題:「非人磨墨,是墨磨人」,讀書人寫字磨墨時,都當成是手拿墨磨出勻稱的墨汁,以揮灑出落筆空間。但我覺得是墨磨人,不是人磨墨,因為要磨出勻稱的墨,必須有耐力,更必須深入了解在對磨的過程中,是在比耐力,也比逆來順受,順來看破。同樣的,當你發覺某個人事業做得很好時,其實不是他在做事業,而是事業在做他。若能清楚的看出這點,當你在追尋功名富貴,讚嘆過去的豐功偉業時,便會自覺對不起老天爺對自己的厚愛。

 

 

 

■用釋懷的情操看待迷障

 

 

歷代王朝多少富貴,名流包括皇帝都已大江東去,我們能得到的神髓就在於了解這些人事物都如過眼雲煙而已,同時也要懂得不駐足久留於自己期待的奢望中。「心海羅盤」節目就是要讓大家用釋懷的情操來看待自己的迷障,洗刷自己過去一直無法撥雲見日的思維,以建立新的看待角度,這才是人生的主旨。

 

剛剛所提的是事業有成的人,另外一種比較讓人感嘆的就是臺灣話說的:「兩三點露不成雨」,意指一個人的錢財、能力、背景都不夠時,要學他人的成就,當然倍增困難。這種人會覺得人生直道窮,人家賺的錢自己賺不到,只能賺那些直來直去的錢,因為心思很直,學不來別人的作為。但是直道者一樣會鬱悶,若要不鬱悶,就要看得開,看得穿、看得破,否則便將自己推向鬱悶世界。人最怕中年,中年時連生死都很難決定,要活又活得不自在,一點事業成就都有,要死又不甘願;看到別人一直往上走,自己還在原地踏步,痛苦的心思便縈繞而生。

 

俗話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有的人很會唸書,唸完了還到學校教書,甚至升到教授位置,就此希望受人注意而被晉用當部長之類的,但是冠蓋滿京華,四處都有人當官,從而覺得不得志的大有人在。不管有沒有升官,都要用平常心看待,平常心就是如來心、佛祖心。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於是便有許多人需要靠修行來彌平自己內在的諸多不滿,他們以為雖不能模仿別人而獲得成功的事業,但起碼能夠建立健全的道德觀,因而開始有了修行的期許與行動。但修行不是這麼簡單的,人家說:「打蛇打七寸,挽弓當挽強」,打蛇要往七寸的要害打下去才會死;如果要射箭,弓要拉長,射的箭也一定要長,才射得準。又說:「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要射一個人要先射他騎的馬,因為目標比較大。以上就在說明修行一定要修到重點。

 

 

 

■找到修行的神髓 瞭解真正的經義

 

 

這裡舉個例子:六祖慧能成道之後,有個法師叫法達每天唸妙法蓮華經,唸了幾千、萬遍後,有一天他覺得自己已經修夠了,就跑去找六祖,六祖問他個人有什麼境界?法達回說沒有,不過已經把經典唸得倒背如流,六祖告訴他唸經不懂得經義不是在轉經,而是被經轉。所以一個人不要跟經裡的要義做冤家,也就是不認識經書要義,只是喋喋不休的每天唸經;在修行的路上,有太多人犯了這個盲點。懂得經文是在轉經,若不懂得經義,就是經義在轉人,法達最後終於了解了。

 

有許多人或許想要抄功德,就以抄經典做為自修的方式,但抄完千遍萬遍,十年、二十年,你還是你,經還是經。過去就有一個和尚連續抄經十萬遍,最後想想原來也是如此,因為他的心事未了,「袈裟未著愁事多,著了袈裟事更多。」很多人以為沒穿袈裟修行前憂愁的事情會很多,但只要穿上那件衣一服,頭髮一理光,就應該什麼事情都沒了。其實不盡然,若找不到修行的神髓,不知道真正的精義為何,也是一種悲哀。各種宗教都有其膜拜儀式,有人默禱,有人跪地磕頭俯拜,磕頭的目的就是希望在修行中抑止傲慢的心境,當傲慢心境臣服後,才能廣泛的接受外來的智慧,也讓自己的心思平穩。還有一種人認為自己已走到修行的境界,擁有開天眼的功力了:過去有個修行僧侶,覺得自己已經能開天眼跟天相通,而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有一天他就真的打坐開天眼看紅塵,看完之後卻覺得非常沮喪難過,認為自己幾十年來的修行就此白費了,因為他開天眼之後,居然看到自己猶且身處紅塵之中。

 

人生的修持要撇開凡夫俗見,也就是不要模仿凡夫所追尋的東西,真正要找到神髓是來自於懂得生命中最主要的意旨。人家說:「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需待七年期」,要知道玉的好壞要燒滿三日才能分辨,要分辨樹材的好壞材質,則要七年的時間。由此可知,人生要抓到神隨,絕對不是一日可得;一個人立定志向,也不是馬上就可以得到。要模仿一個人成功的外形太容易了,但若要抓到生命的神髓,就必須慢慢的接受歷練,拋開世俗的凡塵之見,才能抓到真正精義所在。

 

 

 

■曾經執著功德事 留得千載餘情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一樣西北流」,但水都是往東流的,所以功名富貴也不可能常在。一個人死了,千載以後,每個人對他還留有餘情,就表示這個人盡得做人的神髓。餘情不在政治、經濟、商業上的成就,而在於這個人曾經執著的功德事。所以臺灣俚語說:「香火爐的火有本事燒到天亮」,人就要有這種氣魄,一個人若做人做得漂亮,名聲流傳千年,絕對不是因為他有錢,而是這個人有本事開啟他人的智慧。

 

各位不一定要論經說道,但一定要活出人生的精髓;不要只仿外形的角度,而應該找出精神面的神髓,一而再再而三的拿來歷練自己,如此,必能減輕自己外在的一些困擾,甚至免掉生理上的疾病與苦厄。輾轉反覆進修之下,必然能達到「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的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