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四輯

專題論述 第四輯之四【家常話 家常畫】(1)

2019.07.06更新

【家常話 家常畫】

 

 

回想起五十年代,臺灣剛有黑白電視時,每一個畫面都非常清澈,相當強調電視質感。讓人遺憾的是三十幾年來電視連續劇的台詞都沒有變,畫面沒變,只有演員變,以前演童星的現在演主角,過去演主角的現在演祖父母的角色,但是劇情都一樣。在過去教育不普及的時代,人們難免出現長篇大論的一些固定用語,當時電視的演出情節都跟那個時代的背景有關,要不是當媳婦的被虐待,就是大夥兒為了錢而勾心鬥角,類似情節的連續劇就這樣走到今天。然而,已經走入科技社會的今天,全世界的電腦網路都相互連結了,但是電視劇情依舊不變,好像人會發生的事情都這樣如出一轍,沒有改變的餘地;對此大家應該有所反省。

 

記得小時候父母會吵架的原因,一定脫離不了生活困難的因素,那時常常寅吃卯糧,晚上這餐都不知道在哪裡,哪還能顧到隔天的早餐。當時父親有菸癮,他抽的是新樂園那種普通菸;從我懂事開始,爸爸媽媽為了買香菸的事最少吵了十年。母親並不是擔心父親的身體而不讓他抽菸,主要是因為買香菸要花錢,如果將買菸的錢拿來買米或菜,對家裡著實是個幫助。母親那個年代家庭經濟的拮据,可能也同時反射出已經步入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家庭,因為家庭經濟及收支平衡問題,帶給很多家庭主婦同樣的困擾。雖然科技延伸帶給許多人知識與常識,但夫妻兩個在結婚前還是應該稍微衡量過;談戀愛時講的是甜言蜜語,結婚後講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生了小孩之後,則要考慮小孩的課業與成長,這都是為了延續人類下一代,生活中必然會有的瑣碎語言。

 

 

 

■改變家庭結構 延伸智慧與看法

 

 

也就是有很多人從年輕,結婚到老死,講的都是同樣一些了無新意的話。這些話沒有智慧,也不含帶遠見,更看不透人生,好像結婚的目的就是為了傳承香火,有了孩子就要教育,一成不變的;反正我家這樣,別人家這樣,親戚朋友都一樣,大家聚在一起時,就是沒有人說些比較特別的話。在這種心性與見解下,怎麼可能教出和別人不同的優秀孩子。從孩子小時候開始,我們就應該體認到孩子不是讓大人把玩的,也不是讓大人嬉戲遊樂用的。在孩子小時候,大人就要做榜樣給他們看,等到孩子長大學習到一個程度時,就懂得自我思考了。「心海羅盤」鍥而不捨的經營,目的就是希望能夠改變國家最基本的結構,也就是家庭。記得看過的很多傳記文學,有出息的人大部份都有很好的父母,他們的父母不見得是高官俸祿或家世顯赫,但常常說出一些讓人深省的座右銘。這也象徵著這些人之所以成功,都是因為常常受到父、母親對一些事情的提醒,讓他們感觸良多,而當成日後做人的座右銘。

 

如此看來,日後各位在組成家庭時,也要儘量少談家常話,因為那些話語都是公式化的形態,早上幾點起來上班、刷牙、吃飯,幾點離開,幾點去接小孩,這些固定的事都不用費心來說。除此之外,夫妻之間也好,親子之間也好,當大家有機會共享晚餐,或者有機會坐下來彼此交心談話時,就要開始延伸自己的智慧與看法,慢慢的挪除過去常講的沒有必要的話,如此這個家庭的深度就會建立。當一個家庭有了深度的見地時,就能帶給孩子很好的學習榜樣。

 

又快到了夏季聯考的季節,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父母親的焦慮;全國性的競爭對孩子本身形成壓力,也對父母造成焦慮。很多專家學者常常透過報章雜誌有力的呼籲,他們呼籲孩子的成績不代表日後的成就。當然父母親也懂得這個道理,但就是輸不起面子,萬一左鄰右舍或是他的表兄弟,堂哥堂妹都考上,就只有自己的小孩沒考上理想的學校,心裡難免覺得倒楣,輸人輸得很多。這種情況必然會對孩子產生無形的巨大壓力。

 

 

 

■瞭解孩子的性向與心靈

 

 

有很多小孩讀書,人家是讀在腦袋瓜裡,他是揹在肩膀上,這種孩子的資質根本不適合讀書。但若父母硬要這樣的孩子讀書,在輾轉經過成長到就學,甚至到了高中大學,他就得忍受足足十幾年的叮嚀,甚麼人會有這種耐性,十幾年都聽同樣的話!難怪當孩子有一天能夠獨立時,就會覺得父母過去那些話都是老套,彼此於是產生很大的隔閡。主要原因就是孩子覺得父母根本不瞭解他的性向與心靈,只會硬用現代人的模式套用,要我跟大家一樣的揹書包上學,然後功成名就。所以我一再呼籲各位為人家長的,千萬不要勉強孩子一定要照大人的願望去讀書。天底下不是每個人生來就是會讀書的,但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智慧。如果能朝這種方向去耕耘,相信會有很多快樂的家庭,也會減少很多家常話,更會減少許多家常的畫面。甚麼叫家常的畫面?夫妻之間如果產生爭執,這個爭執不外乎就是先生在外面工作不常回來,或者因為有第三者介入家庭,還是因為先生事業崩盤,甚至妻子炒股票炒輸了都有可能;不管是經濟引來的問題,還是事業帶來的衝擊,甚或因為孩子管教問題,於焉展開一場戰事。套句臺灣俚語:「倒著騎馬,不願看畜牲的臉」於是父親、母親、孩子三個人都互不打招呼,不願看到彼此的臉。孩子說父母怎麼那麼囉嗦;父親說母親怎麼不會教孩子;母親又說父親怎麼不會賺錢,這種狀況之下就會演變成另外一種家庭。一個家庭是否興盛,要看祖先累積了多少陰德,這個陰德就能開出智慧。

 

 

 

■體認當人的要務 避開錢的磨難

 

 

一個人若深刻的體認當人的要務,知道自己必須挑負的責任時,就能明確的知道自己的走向與指標。所以對先生事業的追逐,為人妻子的只能要求平安;對於孩子的成長,為人父母的只能要求他單純老實,懂得進退,這都是時下家庭教育裡常常忽略的。還好這只是單純的家庭組合,如果再加上婆媳之間的對待,那就複雜了。組成家庭好像很容易,但大家若注意「家」的寫法,家是一個屋子裡養了一群豬,這些豬本來就需要受教;每個人在一定的規劃範圍裡,要將彼此間的感覺訴諸於和諧,不是容易的一件事。所以看到政府遷臺的過程,讓我覺得很訝異!過去從內陸來到臺灣的這些漢人,包括本地早期移民過來的漢人,都接受過時代的洗鍊,包括日據時代,以及國共戰爭的洗鍊,很多人都經過戰亂烽火而存活下來。所以我說當一個人在打仗時,不要求財名富貴,只希望躲過一顆子彈。在生命交關當中,子彈都能躲過,代表這個人命大;可惜來到臺灣後,雖然子彈躲過了,卻躲不過被錢磨死,錢反而比子彈磨得更厲害。

 

可想而知,人類頂著多少的慾望在行使!通常當一個家庭的家道開始興盛時,人的價值觀就會用錢當標的,不然就是以當官做為榮宗耀祖的指標。但這兩者贏來贏去的,一下子可以雲消霧散,一下子又日立中天,但還是有很多家庭不知道這個狀況,因此就將這兩者當成家庭努力的目標。這個目標會扭曲整體社會的價值觀,也因為這個目標,家裡的道德感會漸漸淪喪,很多事情的看法就變得扭曲;無形中也對孩子形成一種功利示範而不自知。在不知道的過程中,孩子的成長畫面,就會慢慢的模仿父母親所希望他達到的那種願望,這種狀況的確可悲。

 

前一陣子看到一則消息:一個很聰明的父親非但懂得賺錢,還懂得保老之道,也就是懂得安排自己老年時的日子。這個父親早就看穿了三個兒子對他不懷好意,所以他堅持在他有生之年不分財產,讓那些財產都先放在自己名下。因為他知道當這個財產一分出去,必然也會為自己帶來遭殃的事情。後來他往生了,孩子當然回家接受遺產,但三個兒子沒有人要捧他的牌位回去供養,因為他的遺產稅多達六千多萬,這點讓每個兒子都很生氣。一個父親對於孩子成長的養育,費了那麼多的心血,在自己死後還留下財產給後代,但這些擁有遺產的人居然如此對待他們死去的父親,實在令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