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二輯

專題論述 第二輯之二【凡胎濁骨難相守】(1)

2018.12.03更新

【凡胎濁骨難相守】

 

      這個專題,就是希望各位朋友在這一年中,能找到內心的不確定感,並消除對未來沒有著力點的感受,進而適時的調整個人對人生的看法。

 

 

 

●以歷史觀點看待人生

 

      為了將來該走的路途,現在就應該立定腳步,因為日子一年年的過去,不可能讓自己每年都在痛苦、害怕中過日子,或者每天看著物價指數、痛苦指數度日。很多人因為今天這種空前的低迷景氣,而像呆頭鵝一樣的任其生、聽其死,這是非常錯誤的人生觀。各位應將自己當人的過程看待為一種歷史,並從歷史的演變中找到自己立足的根基。

 

      五四運動還沒開始前,八股文是封建制度的表徵,其時的社會極權,男性沙文主義,在在地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權力對應問題。但八國聯軍後,中國人唯我獨尊的神話破滅,千年帝制被摧毀;民國建立以後,西方文學東漸,同時帶入種種進步的學術思潮,才促成今日臺灣學術、文化與個人的文明進化。

 

      在這文明進化的過程中,大家可能都已當過好幾輩子的人,以前沒有過的思維,便可能在今天這個時代的角色扮演中產生。過去只求三餐飯飽,缺乏外來衝擊,因此不論在人格、思想或做人道理上,都無法產生悟性,五千年的歷史走來,所扮演的差不多都是同一種人,只不過出現在不同的朝代,或者男女之別而已。

 

      從過去懵懂未知到現在什麼都知道,我們更應該確切的掌握未來該走的方向。這個方向誰也無法給你,唯有靠自己觸類旁通、每天接受善知識的浸淫,才可能慢慢建立起人生的看法。如此往後面對大環境的侵蝕,就不會感到害怕,無助或無望。

 

 

 

 

●時代變遷下的人性變化

 

      從國父推翻滿清以來,中國這塊土地上就不斷的發生戰爭,不斷的受凌虐,每一個人都衹活在早上躲一顆子彈,傍晚討一碗米飯的情境中,這樣的情景竟然也持續了二、三十年。在烽火連三月的時代中過日子,人沒有思想,也不敢有思想,連明

天能不能活下去都沒把握。

 

      國共戰爭結束,政府搬遷來台,以農業為立國根基。在從事農業的過程中,對人的體力產生相當大的磨練,然那時候的人思想單純,與天爭一口飯的現實情境,讓他們崇敬神祇,心裡也沒有太多問題;封建社會遺留的思想,讓男性成為家庭中心,同時扛起對家庭照顧與養育的責任,這就是父親在家地位崇高的原因。

 

      以前年代的小孩,因為環境單純也就少了複雜的痛苦與糾纏,他們對父親的命令通常不會有意見,即使是當學徒亦樂在其中。一個務農的家庭,小孩也會下田幫忙,父子倆一起工作,小孩自能體會父親的辛勞,知道好好孝順父母,所以父親的每一句話,孩子都不敢有所置喙,這並不是專制,而是那個時代的人有感情。然環境的演變造成了人的改變,尤其是那顆心更善變,變到無法遏止時,便不曉得該何去何從。

 

      人類最大的失敗在於在追尋文明的更替過程中,往往要求的不是和平的進化;所有外來文化都摻雜著權力、慾望,然權力易使人腐化。就像在家中,嫻淑的母親才容許父親維持他的威嚴,若是霸道的母親,一山不容二虎,兩人必定爭吵不休;一個國家亦復如是。在時代的變遷過程中,人性的變化,唯有處過那個年代的人,才能有所體會。每個年代,都會有那個時代的人物產生,所以愛因斯坦、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耶穌基督應該何時出現,都有一定的時間年譜,為的就是磨練那個時代的人。

 

 

 

●民心純美的年代

 

      臺灣過去發生的白色恐怖,造成了嚴重的省籍隔閡,同時衍生出上一輩彼此間的仇恨心理;同一時期,彼岸的中國大陸,正如火如荼地搞權力鬥爭,諸如;大躍進、大煉鋼、紅衛兵、文化大革命等,同樣的寫下億萬人民的血淚史。兩岸的脈絡相源是一樣的。因為地理環境的支脈,是由崑崙山橫龍過海之後,一個在中國大陸結穴,一個在臺灣結穴,兩者之間的對應關係只有南北之差而已。

 

      孔子曾說:南,北強的差距在於──北強重強取豪奪,南強為忍辱負重。所以在南方的臺灣,不管是從日據時代存活過來的女性,或是老一輩的人,都能夠忍辱負重教養下一代,以為揚眉吐氣。但相對的北強則常常你爭我奪,從朝代的更替史看來即很明顯。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對世人也有很好的警惕作用,文革時,地方強權為了鞏固政治實體,草菅人命的作風,讓人的價值完全被抹煞;人活著若不能了解生命的真正意義,就活得太粗淺了。不論中國大陸會變得多窮苦,可以確定的是:在狼狽的時代,人民會很悽慘。

 

      臺灣經濟在蔣介石先生的帶動下,慢慢的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業社會;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同時提升大家的文化背景。那時候的人單純,政府官員做任何事都有一份謹守公僕的清廉情操,所以早期少有貪污案件。百姓也一樣善良、單純,念書的人認真唸、學工作的人認真學、當學徒的人只希望師父多教一點,每個人都非常勤勉,為自己未來的理想而努力。當時電視並不普及,鄰里中只要有一台電視,小孩全都擠去看;因為外面沾染的東西少,人自然單純,也就活得輕鬆,也或許因為物質生活欠缺,所以心裡少有鬱卒的事情。雖然物質生活不富裕,但老天爺也沒剝奪其精神上應有的享受。

 

 

 

●慾望之翼開始展開

 

      民國六十四年蔣介石逝世,臺灣走入國際,開始拓展貿易,當時還推動十大革新運動。經濟發展讓許多人開始對金錢所得不滿足,尤其是民國六十四年,蔣經國先生開始推展十大建設以後,過去的綁鐵工、泥水工及其他做苦力的,突然間都變成老闆,他們開始懂得蓋房子、做工程,也開始累積錢財。從十大建設嚐到甜頭後,臺灣人開始轉向貿易發展,於是外國人進入,婦女開始做裁縫、當服務生,也學日本人開卡拉OK,雖然賺取不少外匯,卻也犧牲個人悟道的契機。經濟貿易興盛時,很多人開始進口舶來品,新的消費形式因而誕生,本來心性很好的臺灣人,開始熬不住誘惑,在大環境的變化中慢慢被推進火爐,於是地方活絡了,錢也變得好賺。

 

      十大建設拋棄過去三合院的建築風格,開始形成三房兩廳、兩房一廳的都市空間文化,應驗了佛家所講的「成住壞空」。政府遷台成在穩定、安定;成在大家三餐飯飽、不需寅吃卯糧;也成在先打下基礎,在這個地方成長,從落地的種子開始萌芽,而後開花結果。一住下來後,很多角色開始發展,很多不同行業也逐漸興盛,因為地基打得穩,馬上一片欣欣向榮。眼明手快者馬上想到有土斯有財,於是大家拼命的想買房子,壞就壞在這個著眼點上。

 

      民國七十四、七十五年,國家正值欣欣向榮之時,有人異想天開想出很多投債公司,一下子集資了一大筆龐大資金,同時押下自己的不動產與股票,此舉註定成為日後金融危機的肇端。臺灣二千一百萬人真正操盤做這件事的人不超過五千人,但這五千人貪婪的心與不實的手法,讓升斗小民深蒙其害。加上執政者政策的不明朗,觀事的不了透,金融危機到最後就像妖魔野獸一樣,四處流竄。到了民國七十九年,整個經濟局勢兵敗如山倒,那些始作俑者,不但沒有賺到半毛錢,還身繫囹圄,投資者更幾乎把老命都搞丟了,這些都衹因剎那間的貪性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