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時分 第四輯

心動時分 第四輯之二十三:想請教葉教授對遺體捐贈的看法

2018.10.26更新

問:

我來自屏東,想請教葉教授對遺體捐贈的看法。

答:

 

        「遺體捐贈」與「活體捐贈」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就像丈夫把腎臟捐給妻子,或是姊姊捐給弟弟、孩子捐給父親等,這些人只希望家人身體安康,不考慮個人身體的損傷而捐贈器官,將人間親情發揮到極限,這種捐贈器官的行為便稱為「活體捐贈」。

 

        生命的意義在於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任何捐贈出來的遺體對所有醫學院學生來說都是非常具有大愛的老師。人類感染的許多不同疾病,必須透過不斷的實驗與實體解剖,才得以了解器官結構,並以此啟蒙病因。課堂上教授教導專業知識屬於一般教學範疇,捐贈個人身體以為實驗也是一種教育,這些身體的犧牲造化了未來許多生命,因此醫學系學生對這遺體的尊重程度應該不下於對教授的尊敬,還要感謝他們犧牲奉獻的精神,死者不啻仍有知覺而且精神靈魂都存在。因而學生們在處理遺體解剖的過程中要十分謹慎,並持著尊敬的態度才有資格進行,不管是浸泡防腐、或者解剖完後的縫合手術都一樣,事後還要讓遺體穿上整齊的衣服回歸原狀後,才能夠入土為安,如此,被解剖的遺體才會感到有尊嚴。捐贈的遺體是往生靈魂曾經寄託的皮囊,因此捐贈遺體必須是健康、完整的,千萬不可為路上埋屍或是無人認領的無名屍。遺體捐贈所產生的效應都是固定的,捐贈者捐出自己的身體不但可促進醫學進步,也會為後代子孫帶來莫大的幫助。

 

        同樣的,對於許多帶領台灣立下功績的前輩、長者,我們也要心存敬意,尊敬的精神來自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管看到任何長輩,都要有社會整體的發展是一群人努力分工合作而成的觀念,有一群人曾經付出勞力,才有下一群人能夠立足的根基,以及下一代人得以延續生存的命脈,就此一代代的傳承。社會上只要到達長輩歲數的人,都對社會曾經有過奉獻,不管走在馬路、鄰里、甚至收容所裡,見到任何年歲稍長的長輩都要出於同樣的尊重,尊重他們都是這個社會的螺絲釘與貢獻者,不因他是否當過院長或乞丐而給予不同對待。曾經對臺灣有過貢獻的董事長,或者挑負別人不能挑的勞動工人,同樣值得尊敬,我們應該將敬老尊賢的精神視為社會價值觀的傳承,可惜目前年輕人多欠缺這樣的素養與使命感。

 

        人們去廟裡拜神都拜得相當虔誠,到村落外頭碰到別間廟神,就算沒拜過也不敢有所傲慢,因為同樣是神,所以一樣恭敬、行禮合宜,上香拜佛時不敢疏忽任何細節,只因神佛比人大,因而沒有分別心、給予同樣尊重。對神佛如此看待,視長輩也應如此,長輩就是長輩,還要分誰大誰小嗎?!由此看待整個大環境時,要知道再大的石頭沒有小石頭支撐一樣變成土石流。唯有將對人的敬重推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層面思考,思路才會更博愛宏觀。

 

        曾經難過的日子我們都已經嘗試過了,我比較擔心的是台灣年輕的這一代;當我看到演講現場裡坐著16歲到20歲的年輕人,我私下鼓掌叫好,你們會坐在這裡聽善知識一定是上輩子有所修持,我所說的每句話,你們不一定都能聽得懂,但是我相信當你們聽到我講話的餘音時,思路一定會跟著互動,這種互動絕非體育場或演唱會上的搖頭晃腦,也非股票族的搖頭亂動,它乃是一種心靈的悸動與連結。

 

        每個捐贈的遺體都是一個大愛師,絕非其生前的職位高低可衡量,執行解剖的人要以慎重之心處理這個遺體,讓所有傷口縫合完美如初、而後入土為安,這是對遺體本身的尊重,也是對捐贈者精神的敬重。對待老者也一樣,一個社會如果能夠敬老尊賢,這個社會就會長幼有序,小孩不因長者(父母)的指責而大聲相向,反而能在一旁安靜聆聽,當有不解時便溫柔的請示,如此輕聲細語的相互討論,自然能呈顯祥和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