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時分 第三輯

心動時分 第三輯之三十一:宗教與修持是否有關?教授是否收入門弟子?

2019.10.01更新

問:

宗教與修持是否有關?教授是否收入門弟子?

 

 

答:

資質聰明不見得只表現在功課上,有些人服侍公婆很聰明,有些人教育子女很聰明,有些人服侍先生很聰明,聰明有各種不同的表現途徑,但回歸原點,聰明就是積了很多陰德而得到福報。從「聰明」與否也可以了解「因」、「果」,因果顯現的另一個層面就是宗教領域所談的明心見性,也就是從很多事物中瞭解心性,而後看穿世間百態。

 

一個人的修持到達什麼火候自己最清楚,當感覺身心的愉悅程度越來越明顯,過去放不下的事情現在敢放了,心境中的沉痾與負擔也能慢慢褪色減輕時,就代表修持有進步。這是一種潛移默化,它來自於長時間的自我要求、磁場配合,以及心性輪轉當中所產生的互動關係,其間也需透過教育的引導,藉由拋磚引玉的方式引出內在的智慧。

 

我的工作就是要引發大家最慈悲善良的本質,好讓你們能明心見性,而我說的話就是帶動你們反覆思考的餌。其實沒有人能給你題目,只有反覆自我檢視,探求自己的心境是否快樂成長,老天爺只不過假借我的口,傳播一種適切的價值觀,而後透過各位的思考,慢慢解掉你們心中的障礙。這個恩典來自於眾天尊佛,任何宗教神佛都寄予每一個子民同樣的關懷,只是人的「靈」常有冥頑不靈的時候,當冥頑不靈無法透過語言傳遞來疏導時,就表示你一直跨不進去某個門檻。

 

人最怕的就是缺乏因果對待的觀念,如果搞不清楚因果的對待關係,就無法回返原來的原點。萬事萬物一定有始有終,因果也是如此,所有事物的最後結論都會讓人看到因果關係的存在。

 

「老天無口藉事開口」,臺灣人經年累月的不愛惜這片土地,就像有人貪圖錢財,砍伐山坡樹林種植檳榔,最終導致土石流,這就是所謂的因果。人常常犯一種錯,就是凡事非得搞到糟糕透頂了,才會突然之間覺醒,所以我們常說「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掉淚」,每件事眼看著要輸了還不認輸,而且從來不覺得自己錯,這種人就很難明心見性。

 

就一般人的國學常識來說,閱讀經典常會讓人覺得文字生澀,無法如意的傳播出去,因為要讓每一個人透過文字的解讀,從中立定做人的指標,是非常困難的。又若要讓每一個人如數家珍的津津樂道,甚至對題目琅琅上口,勢必要深入世俗,才能引領大家的思維有出世的一天;出世並非一定得當僧侶或比丘尼,最重要的是觀念的出世,並配合回返極樂的情操。在臺上講道的人其本身所傳送的理念,就是要讓我們從這裡釜底抽薪,以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過錯;在臺下聽道的人則要徹底的看清楚自己過去的問題,就像孔子在五十幾歲看到老子的道德經時,也才慢慢悟出做人的道理。

 

現代年輕人的資質都不錯,靈魂本無高低貴賤之分,因為大家的悟性本來就一樣,只不過在有生之年關懷社會越多,貢獻的力量越強,無形中便會培養出許多助益,這就是陰德,陰德會曾顯像在我們的命宮與磁場對應關係中,形成許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和悟性。

 

師父引進門,修行靠自己。能否傳播善知識,並不是來自於你學到了我的話,或是了解我所寫的書;當你將我說的話照單全收地教給第二個人時,那不是你的思想,因為那是出於我的口,你要引發出自已的見解教人,才值得當老師。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當你們聽了我的話,能引發出自已的見解與看法,進而衍生出對家庭、鄰里的對待,以及國家的認同時,才能生出屬於自己的智慧。在這裡我只是一個引介你走入這一條路的角色而已,我不敢稱師謂道,但如果你能用這種思考模式行事,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那麼日後必能為人師表。尊貴不是來自於地位,而是來自於用誠懇的心意和態度表達心中所有的感觸,好讓人能夠很快的接受並慢慢理出思緒,這樣的人當有一天站在臺上時,便是自成一格的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