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端鄉利稻村當地,有一個陳大姐的店,老闆娘告訴我,「她原本是平地人,在那個地方工作了三十幾年,可能是因為地理風水的緣故,或是因為那個地方的山形地理,無法對外作很多的接觸,三十幾年來,那個地方的壯丁,竟然死了高達三百多個人,而且死因幾乎都是來自於突然之間的惡耗、肝腫瘤、或是意外事故」。

可以理解到,如果是屬於疾病性的死亡,那可能是基於本身對外的聯繫性並不是很方便,再加上在那個地方也無所事事,每天所看到的,幾乎都同樣是以打獵、或種一些低經濟價值的農作物維生,造成心智難以舒坦,也沒有辦法接受到外來的訊息,更不知道未來的前景如何。

這樣的情形幾乎佔了大多數,甚至於產生很多人早上一起來,不到中午就開始喝酒的狀況,而長時間飲酒下來,造成許多壯丁的肝功能出現問題,在三十幾歲就死亡了,原因就是來自於這裡的環境,讓他這樣在過日子,而地理的環境及條件,又讓他無法往外延展,這就是這裡最大的一個盲點。

難以對外發展的無奈

這裡最大的延展性,老實說,就是來自於最繁華的地方,也就是我們的水廠,「池上」就是他們最繁華的所在,一個小小的鄉村所聚集的市集,就已經讓他們感覺到是最熱鬧的地方;更遑論說還要看到任何視訊或電視,所以在過去早期,基於無奈,他們也只好把那個環境變成是一種保護。

過去的祖先們把這個環境保護得這麼好,主要是來自於當時對外沒有做聯絡,而當然也不可能在這個地方產生很多的污染,因為經濟行為根本不相通,便無法產生其他破壞性的建設,或其他的對應問題。

這個地方的源頭,產生「池上」那麼好的水、與那麼好的米;的確,我們要感謝他們的袓先,感謝他們當時用很純樸的方式在過日子,所有的墾植、種植,都還是處在於能夠自給自足的範圍之下,不是處於來自一種擴大性的販賣、銷售行為,從而沒有作出過多對環境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