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述 第一輯

專題論述 第一輯之十三【「佛不迷人人自迷」】(1)

2018.11.25更新

【佛不迷人人自迷】

 

      大家或許都聽過「色不迷人,人自迷;名不迷人,人自驅;利不迷人,人自賤」,意謂著很多事情本來就沒有任何動向的暗示,它沒有向你招手,也沒有向你做任何的招攬,但人往往自以為它好像在跟你搖手、招攬,所以原本無形無相的東西,若一定要將它定出一個相,就會讓許多人無法克制內在的慾望。

 

      我們對神佛之說又何嘗不是如此,「神不迷人,人自迷;佛不迷人,人也自迷」,宗教信仰不應該變成累贅的常數。台灣百姓本來有著非常好的宗教信仰指標,可惜經過幾次事件之後,許多人的內在裡,產生了自認為合理的宗教懷疑,但若只停留在懷疑的層次時,就有必要來解釋「佛不迷人,人自迷」的真正意涵。

 

 

 

●宗教信仰永遠無形無相

 

      人在供佛、供神,以及追尋宗教思想的時候,應該用什麼樣的心境來面對,這是很重要的關鍵。所有的神佛訴求的都是人類善的一面,從善良的這一面來帶動人對生命的經營,以及對於人生耕耘的認知;但在追尋的同時,我們往往產生許多的附加條件,總認為佛是可以看到的,佛是會對我招手、帶領我的,由於存在著這樣的想法,於是許多人會聽信自己認為的得道高人的指點,他會告訴你某部經典和咒語,從早唸到晚對你會產生很大的功效,就好像基督教徒如果懂得說「禮拜天沒糧食」這句話,並且認真的做禮拜,神就會引領他到達某個地方,又如回教國家,只要時間到了就必須做頂禮,佛教本身的膜拜也是一樣的道理。其實宗教信仰永遠是無形無相,之所以稱為佛稱為神,只不過是強加其名,佛與神只是一個代號,為的是讓大家有所依循與追尋的目標。

 

      你可以把佛當成一,也可以把佛當成二,如果從小開始我們稱佛為一,那二就是佛,它只不過是一個代名詞,千萬不要被它迷惑了。一般人往往以為我們看到的那個金身就叫佛,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就稱為神,往往在這樣的心思中暗暗冥想,這種意念就變成內心中的一股嚮往,嚮往著自己有困難的時候,祂會幫你避難解厄。一般信仰道教的家庭裡,有的擺關公,有的擺土地公,也有的擺佛祖,在禮佛時,我不反對你虔誠膜拜,但絕對不希望在膜拜的過程中,心中老是希冀祂跟你特別有緣,有天會突然跑出來見你一面,這是不可能的。

 

      膜拜的過程中,其實是導正自己內在心情裡的沉靜與平穩,只有在平穩當中,你才會有時間去思考自己曾遭受過的挫折,思考自己應不應該衝動,應不應當報復,應不應該氣憤、沮喪,祂給你的是一股定力,不是佛力。祂不可能把你變成超人,也不可能因為你的膜拜,馬上讓你變得富有,更不可能因為你的膜拜,讓你壽元加長。 「佛」創造人類來到這個世界,並不是要比誰活得久,也不是要比哪個人比較長壽;長壽的真正定義,是一個人的身體死掉了,但是他的道德觀、人生觀與思想卻非常的健康,可以淵源流傳於各世代,就像孔子、孟子、老子等等,這樣我們才稱為長壽。若一個人的身體還沒有死,就已經沒有原則了,到處濫殺無辜,無所不惡其極,所有心思幾乎完全用來作奸犯科,而且貪婪無度,我們稱他為賊。所以孔子說:「老而不死,是為賊」,一個人若年歲已老,但心裡的慾望仍然無窮無盡,就叫賊;因此,我們可以從長壽當中,驗證「道」是否存在,佛引領大家走向長壽,在於思想的淨化,而不是來自於有形人間貪婪無度的歲數享受。

 

 

 

●佛就是人心自性

 

      人類在修持的路途中坎坎坷坷、滿目瘡痍,許多問題也同時在試探我們內在的誠意,恭敬膜拜佛祖或任何神佛時,不能夠附加任何的條件,但一般人難掩自己內心中曾充滿的期待,就像每次我們到廟宇時,我們的膜拜總是這麼的虔誠,訴求總是這麼的直接,希望祂能夠消除我們身體的病痛,能夠讓我們的冤親債主遠離,能夠讓我們的事業平順,如果老是對祂需求無限、需索無度時,那就像「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這炷香燒的念頭是不對的。

 

      宗教信仰必須要有這樣的理念,不管你信什麼教都沒有關係,但必得信自己內心的這個教,因為內心的教就是神佛,每一個人都應先對自己有足夠的了解,才能夠去信仰你所欲追尋的,「經典」只是透過一些比較有人事造化與見解的人,透過語言文字的傳遞,打通大家對思想的障礙。

 

      有人曾經問我,應該買我的書看,比較能夠入門、了悟,還是買我的錄影帶,或是錄音帶?我告訴他,書本裡的文章,其語意與結構流暢,能夠讓你慢慢的理解文字涵義,進而觸動你的思緒,這叫做漸悟;另外一種叫「頓悟」,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能即時感受,必定要在短時間內知曉對方所言及溝通彼此的意識,所以頓悟要靠語音的傳遞:當你們在觀眾席或是電視機前聽我演講時,不管我上一句講什麼,但當聽你突然對某一句話感到有意思,那個「有意思」就是頓悟,所以聽錄音帶在頓悟,看錄影帶就是即時的透過我的表情、動作,以及語音的結合,形成一種衝擊,這個衝擊就是了悟。

 

      佛也希望人類能夠了悟,透過比較能了透的人解釋其經典,讓人們在對祂膜拜時,能了悟自己過去曾有的迷障,突然找到已經失去的自己,所以「佛不迷人,人自迷」與「人不迷人,己自迷」是一樣的道理,佛就是人心自性,「佛」之所以稱為「佛」,代表祂已經到達一種意境,因為我們無法形容,便給予祂一個叫做「神」、「佛」的名詞,神佛只不過是一個代名詞,我們真正訴求的祂是一種境界。這樣的境界,只能夠視為一種高瞻遠矚的看法,將其看待成自己的老師,作為自己人生追尋的目標,也指點的方向,就在於什麼時候你可以真正找到自己,所以你的心就可以讓你成為真正的佛,千萬不要小看自己。

 

 

 

●透過信仰膜拜自我渡化

 

      一般人常常覺得「佛」遙不可及,「威神嘆莫能邊」,根本無法抵擋祂的威神之力,其實我們的內在又何嘗不是如此。沒有誰看過誰的心,醫生看到的是心臟,這個心不是心臟,它抓不到、打不到、箭射不過、子彈也打不進,就算殺傷力最強、毒素最深的核子也無法傷害它,所有東西都不能戕害他,只有我們自己對它的傷害最強!因為人以個性行事時,無法離開所有的慾望,也不能放下應當放棄的,無形當中你的心已經千瘡百孔,這種千瘡百孔就是業障的來源。

 

      有觀眾曾問過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這輩子有很多身體上的病痛,是不是由於上輩子有冤情債主沒有還,所以這些業障跟著來到這輩子?很多的佛事傳道者都希望當事人能透過還願,透過唸「地藏王本願經」等經書,甚至助印佛書,進行佈施,才能夠解掉這個災厄,然任何佛祖如果有這種指示,祂就是不乾淨的佛祖,也沒有資格當佛祖。其實這種指示往往不是來自於佛祖,而是人類從有目的的角度形成這樣的指示;真正能救自己的是你自己,因為業是由你造的,要解這個業也只有你的心能解,任何橫諸在眼前的不如意事,自己永遠是最好的醫生,沒有人能夠幫忙解決。冤情債主的業障,不是拿錢就可以搞定的,像桃園官邸這麼大的血案,要用多少錢可以擺平?這種問題絕對無法用錢來談論的。任何事物唯有靠自己,才能解掉心結,如果你要認定神佛一定存在於有形有相的話,那麼你的信仰永遠都是零分。

 

      很多人在膜拜神佛時,心裡都有所冀望,總認為祂可以引渡我往生西方,因為我的恭敬膜拜及周到的禮儀,相對的我往生時,應該是很舒服、輕鬆的。當你老是有這樣的寄託與期待,又如訂定契約或賄賂般的有所圖謀,必定找不到清淨的信仰追尋。神佛存在的角度是要告訴人:我是無形無相的,你的膜拜,是要讓你知道如何找到自己,好渡化自己所曾經歷的磨難,進而達到一種境界。這個「渡」祂無法帶領,要靠個人自己心領神會。